不笑。
&esp;&esp;果不其然,这人想得太窄,只是稍加引诱便轻易上钩,有心之人利用起来根本不必多费心绪。
&esp;&esp;作者有话说:
&esp;&esp;(1)出自孙思邈《大医精诚》
&esp;&esp;第48章 睐山序(十)
&esp;&esp;趁着精神气好些,林疏桐便一刻不停地埋头苦寻医方药材。整日整日抽不出空来用饭歇息,不可谓不是废寝忘食。
&esp;&esp;偏偏顾淮音也总有大半日的不在家,常常急色匆匆往外赶。林疏桐不知道她去做什么,又碍于她的性子内敛,不知如何开口。
&esp;&esp;一连几日,林疏桐渐悟出她外出时间,心里做了个大胆决定。
&esp;&esp;天色尚早时,顾淮音整理好清平堂前事跟她打了声招呼后又不知去向。
&esp;&esp;林疏桐确认人已经不在后,怯怯如做贼般在堂前支起了火,熬出满满一炉汤药。
&esp;&esp;随后用盛具装了汤药带上,自己翻出笠帽戴上,打算出门去。
&esp;&esp;她自打出生起除了上山采药就几乎没出过清平堂,没见过人气,更别说今日要面会众人。
&esp;&esp;笠帽长长素布坠在面前能遮住自己被裹着的双眼。
&esp;&esp;她到底还是怕的。
&esp;&esp;走完山路曲又长,在人来人往多熙攘处摆出个摊子。
&esp;&esp;药香浓郁。
&esp;&esp;果不其然有人上前询问,“姑娘,这卖的是什么汤药啊?”
&esp;&esp;“清瘟败毒的,家中若有人高烧不止,服下可以退热。”
&esp;&esp;“好好好,我要一碗。”这人听见“清瘟败毒”这四个字眼里便生了光一般,却想起睐山里药价一向高昂,又踌躇开口问:“这要多少钱啊?”
&esp;&esp;林疏桐见这人对自己并没有起疑,稍放宽心,对他道:“不要钱的。”
&esp;&esp;“果真?”这人表情讶然,拿了旁边的碗就准备往汤药里舀。
&esp;&esp;“果真”,林疏桐听见动静并未制止他,只是继续对他说,“不过这药不能乱喝。”
&esp;&esp;男子手上僵滞,听了这话不敢往汤药里伸。“什么意思……”
&esp;&esp;“俗语说要对症下药,我看不见病人生的什么病症,难以诊断便不能保证这药是否能起效果。”
&esp;&esp;这人思索她的话半晌:“姑娘说的有理……你会看诊?”
&esp;&esp;“确是会一些。”
&esp;&esp;“那能不能恳请您来看看我家蛮儿,他不知得的什么怪病,身上尽爬满了乌青的纹路,现在高烧不退……你救救他……”男人嗓音里带了哭腔止不住抽噎。
&esp;&esp;林疏桐不善言辞,难以应付有人在她面前哭的场面,尤其还是个男人。说不出什么安慰人的场面话。
&esp;&esp;她蓦地起身,捧起辛苦带来汤药:“带路。”
&esp;&esp;不消一炷香功夫,有人能医青痕病症的消息就传遍的家家户户。
&esp;&esp;许多人争相来看,险些将那男子家的门槛踏碎。
&esp;&esp;林疏桐在房中替孩子诊病待了快半个时辰,仍没有诊出什么痕迹。那孩子爹和娘在一旁干着急,还有外面无数快挤破脑袋想知道结果的人。
&esp;&esp;“姑娘,我这孩子到底怎么样啊?”
&esp;&esp;林疏桐没急着回答她,反问:“我方才带来的药呢?”
&esp;&esp;“在这里。”孩子母亲小心翼翼将那汤药端过来。
&esp;&esp;“可以喂半碗下去退烧。”
&esp;&esp;不到半柱香时间果然如她所言把烧退下来了,这孩子转醒后看着仍是精神不振的,但好歹能进些米水了。
&esp;&esp;她为孩子掖好被角,起身向外头众人道,“各位家中若有此症状的患者也可以拿药回去吃,切忌不能用多,一般半碗足以。”
&esp;&esp;她话刚说完,人群一拥而上将端来为数不多的汤药舀得见底,这场“混战”中,这些汤药竟奇迹般地一滴也没撒。
&esp;&esp;那一行人正准备匆匆揣着药往回赶时,林疏桐这说话喜欢说半截的又开了口。“但这药毕竟只能缓解,既不能治根也不能治本。”
&esp;&esp;一听到她出声说话,本来吵吵嚷嚷的人群顷刻安静下来,唯恐听漏一字。
&esp;&es
好版主